
创投媒体的报道对于需要股权融资的科技企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知名度,还能借用媒体背书效应加强投资人对企业的信任感,在媒体宣传上做的好的科技公司甚至对融资估值都可以产生积极影响。(详见之前的文章: “融资pr:融资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工作” )
但是,初创企业往往难以在公关预算上投入过多资源,并且国内相对于资本市场和媒体采编环境都更加成熟的海外(特别是美国),通过不断pitch垂直领域的专业记者来获得报道的公关行为相对更难推进,早期科技企业一般只有获得融资才有机会在36kr、创业邦等创投媒体上获得免费报道。如果想要以花钱投硬广的方式上头部创投媒体,费用至少在8-10万。

所以这几乎变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难题。
不过这一难题并不是完全没有破解之道,但是需要花费一些耐心和技巧, 一句话总结就是:找到对口记者,提供TA感兴趣的内容,精准高效地沟通,帮助完成TA的工作指标,实现共赢。
详细拆解下来可以分成三大步骤。
1. 了解媒体定位和记者需求
每一家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运营模式,比如36kr更关注未来科技和新商业,内容更宽泛,并且在媒体内容板块有相对更强大的自有记者团队,而投资界(pedaily)更偏向做创投圈的内容聚合平台,自有记者不仅规模较小而且更关注政策、募资和成熟期的非上市企业。这种定位差异就意味着你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所处阶段和赛道、业务特点来找到更对口的媒体。
记者的职责是要找到具有报道价值的素材并产出内容,所以在主动与记者建联之前,需要认真地向内挖掘自己所在/服务的科技企业到底具有哪些让人可以眼前一亮的特点,是技术独特、赛道新颖还是商业模式特殊、细分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以及这个特点对行业、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图片来源:Cision2020全球媒体调查报告《媒体行业的最新挑战和趋势》
2. 建立企业故事和价值主张
以本文标题提及的这家企业为例,它们是一家为再生资源领域提供垃圾智能分选机器人的公司,通过从垃圾废弃物中精细化分选出可回收物及去除杂质,起到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的作用。我们为它提炼了几个独特的信息点:
- 赛道热门:企业以AI驱动的智能分选设备切入再生资源领域,用科技创新帮助社会解决资源循环问题,非常符合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的双碳ESG、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
- 场景创新:人工智能在许多行业都有成熟应用,但在这家企业专注的再生资源行业却是很新的应用场景。垃圾分选在过往一直是个纯靠人力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且分选效率低下。现在通过机器换人可以大幅节省人工、提高产能进而帮助客户提质增润,带动整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 技术领先:这家企业在视觉识别和末端执行系统都积累了不少自主研发的独有核心技术,克服了实战场景里由于垃圾成分复杂、污损变形严重导致的识别和分选难度高的问题。
赛道热门、场景创新、技术拔尖、社会意义显著、市场上很少同类型的项目,这些标签的组合非常符合36kr的关注方向,就让企业有了被关注和报道的价值。
3. 有效的媒体接触方式

拥有自有采编团队的创投媒体,通常都可以在公开场合搜索到记者的联系方式,找到关注你所在领域的记者,研究TA过往的文章,确保沟通对象的精准性。
与记者的沟通尽量高效、直接,尊重彼此的时间是专业性的体现。初次介绍时简要说明项目背景和亮点,以体现新闻报道价值,激发记者对项目的兴趣。简单文字介绍后附上项目的简要BP以及重要事件的新闻稿,比如领导来访、产品发布、获得重要资质奖项等,可以让记者更全面地快速了解项目并且增加可信度。好的BP和必要的品牌宣传对于pitch创投记者非常必要,不然基本上到这一步就没有下文了,越是知名度低的企业,越是需要这些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此外,适当的个性化问候,展现出对记者过往报道的了解与尊重,也可以使沟通更加顺畅。
4. 让记者的采访流程尽量流畅
如果记者对你的项目产生了兴趣,下一步就会列采访提纲并约线上/线下采访,采访的对象以创始人为佳。如果是base在本地的记者,尽可能邀请到公司进行面对面交流,线下的交流时间往往更充分,更利于增进感情,帮助记者建立全面的认识。
确定了受访时间和对象后,务必针对采访提纲认真准备回答内容。创投媒体记者与大众新闻媒体记者不同,他们长期关注科技项目,深耕少数赛道的记者可能还有相应的技术背景,有经验的记者更是喜欢带着投资人的视角来审视项目。在这个环节,需要企业的品牌公关负责人参与把控问题的回答方向,特别针对一些敏感性的问题,要预先设定好披露尺度和对外口径。好的记者不会照搬采访提纲来问问题,如果是需要适度修饰的答案,必须要提前想好对应的支持素材。现场没有回答好或者来不及展开的内容,事后可以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帮助记者更好地组织素材。
稿件正式发布前,记者通常都会发来让企业审核,除非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否则不要修改记者的稿件!请务必记住,这不是收费报道,请充分尊重记者的独立视角。与其后期懊恼稿件内容不达预期,不如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早期科技企业来说,获得头部媒体的关注并不一定要靠高额的预算,而是要依靠精准的策略和有效的沟通。经过实操验证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深入理解媒体需求、提炼独特价值主张,并建立高效的记者关系,即使是资源有限的企业,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曝光机会。对于所有寻求市场突破的科技创业者而言,或许最大的收获不在于一篇报道本身,而是从中积累的公关思维与经验,这将为未来的品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