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PR可能是许多科技企业在整个融资流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好的融资PR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打开资本市场的知名度,提高项目吸引力,提高和资方的沟通效率,甚至可以为项目带来估值溢价。
今天这篇文章,将详细说明融资PR到底是什么,应该什么时间启动,有哪些手段,以及和企业品牌打造之间的关系。全文约2000字。
什么是融资PR?有什么作用?
融资PR是PR(public relation)的一种,是企业为了促进投资机构对自己的认知、理解和喜好,达到树立良好投资标的形象,吸引机构投资的一系列宣传和公关动作。
股权融资就是一个买卖的过程,买家是投资机构,卖家就是出售股权的企业,本质是机构在购买的一个企业未来的增长前景。
所以股权能不能顺利卖出,以什么估值卖出,取决于机构对你的预测,而所有的预测,都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做出的主观判断。
客观事实不可变动,但主观判断可以被影响。企业做融资PR,就是需要通过主动的宣传动作,引导机构对企业做出正面的判断,提高他们的投资信心。
融资PR应该什么时候启动?
融资PR是整个企业融资战略落地的其中一个环节,一旦企业开始决定要融资,就应该推上日程,并且贯穿融资全生命周期环节。
大部分企业的第一轮融资都是比较早期的阶段,由于企业在资本市场完全是个“新人”,所以必须要提前做好一定的宣传铺垫,告诉投资人你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在赛道里具有什么样的优势。这里面的重点在于,你应该充分展现自己在当下的投资价值。
很多创始人擅长兜售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但是往往不知道如何充分展现自己的投资价值,以至于可能虽然做了宣传,但依然看起来平平无奇。创始人会抱怨PR无用或者投资人不专业不懂行,但核心其实是你的PR压根没触达到投资人,或者没有提供投资人想要了解的内容。
经过了几轮融资在资本市场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也依然需要融资PR。最常见的是企业一轮融资交割完成后,会在各大创投媒体上发布融资新闻稿。这种新闻除了对于被投企业是重大事件理应宣传之外,对背后的投资机构、FA机构也一样是业绩证明,买卖双方都需要借这样的新闻事件提高自己的行业影响力。
随着融资轮次的推进,企业的估值水涨船高,每一轮融资都需要匹配一个新的故事来满足投资机构更高的预期,也需要更多的无形资产来为估值提供溢价。股权融资是一个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的动作,融资PR就是伴随企业融资全周期一直需要做的事情。
融资PR的手段和渠道有哪些?
融资PR的对象是潜在投资机构,所以线上的公开宣传渠道首选投资人常关注的创投媒体,例如36kr、投资界等等,有些细分行业还会有更垂直的行业媒体,例如生物医药领域的动脉网、医药魔方等。
权威榜单也是PR的渠道之一,包括各种地方政府推出的类似种子独角兽榜单,行业头部垂直媒体推出的榜单等。对于很多地方产投、跨新行业赛道的投资机构来说,专业榜单也是辅助筛选和判断项目的一个重要依据。
线下的创投赛事也是一个可以集中面向投资人的渠道。大型赛事的获奖名单是投资机构批量获取和储备项目的重要来源,但是现在各地的创业类比赛花样繁多,需要从中遴选出规模较大、主题更符合自身需求、有实质性配套参赛权益的赛事,例如国家科技部主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信部主办的创客中国系列大赛等等。
以上这些第三方的媒体或平台由于自身的品牌效应,不论是在对投资机构的触达效率还是对项目的信用背书上都能起到很好的支持,但是没有知名度的早期项目并不容易获得。如果不是融资新闻,想要获取创投媒体的免费报道非常困难(但不是完全不行),创业赛事取得好名次或专业榜单上榜也并非纯靠砸钱就能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充分发挥自有资源,例如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融资向的专业内容,也可以多多利用所在园区、孵化器、协会的合作媒体资源来帮助自己进行宣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不要把这类宣传内容变成普通的企业介绍,而是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投资价值和亮点。
融资PR与打造企业品牌的关系
如果一家企业确定了要走融资上市的道路,应该尽早将融资PR作为整个企业品牌战略的一部分进行规划,企业的整体品牌力强弱对于估值有关键作用,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品牌资产的积累。
资质申请、奖项申报、公司新闻动态、第三方媒体报道等宣传PR举措要根据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预算条件进行布局,可以不用非常多,但一定要持续去做,这类日常宣传除了为融资服务,同样也会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得客户信任,一举两得。
待一轮融资启动时,就要增加专门的融资pr内容作为补充。如果企业一直在公开渠道“查无此人”,商业计划书大概率在投出去的那一刻已经石沉大海了。
总结一下,融资PR是企业融资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专业的融资PR包含了触达和内容两方面,既要能找到投资人聚集的渠道,也要能产出影响投资决策的内容,包括了能阐明企业当下投资价值的深度媒体报道、被投资机构认可的专业赛事奖项和榜单。它们不仅让机构在与企业接触前就产生兴趣,也可以作为商业计划书的补充材料,辅助投资机构进一步了解企业,还可以为创始人节省大量的沟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