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股权融资流程手册

2024年7月31日 · 观点

前期准备阶段

01 融资战略与规划

确定融资目的(务实考虑补充资金/资源整合/股东背书等融资动机,明确重点、次重点)、融资轮次(种子/天使/pre-A轮/A轮…)、融资金额及资金使用计划(按照至少18个月所需流动资金进行测算,并拆解到具体用途)、融资对象(面向美元or人民币基金,偏向市场化资金or国有资本,是否接受财投/产投/CVC/个人投资等)、融资节奏(下一轮启动时间、路径尽可能长远)。

融资前必备但最受忽略的环节。资本战略模糊不清、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一方面无法给予投资人信心,另一方面也无法真正筛选到最合适的投资人,还极有可能扰乱全盘的步伐。

02 内部诊断和问题整改

提前排除可能导致融资失败的内部隐患。负面因素包括经营异常、财务不合规、法律诉讼与纠纷等。正面因素包括股权激励计划、引入核心高管、获得资质/牌照落地等。应尽可能排查风险点,同时增加加分项。

03 商业计划书

撰写高质量BP文件包。详细版BP用于深度沟通,简版BP(deck)用于初步交流,极简版(一页Teaser)适合广泛投递。分级使用以保护好商业信息。一线水准的BP应充分展现项目投资价值、符合投资人偏好和巧妙把握信息披露,需要较长时间的精心梳理与打磨。成功融资的文件包通常需要高度定制(去模版化)。篇幅详尽很考验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篇幅简短更考验亮点提炼与归纳表达能力。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策划。

04 融资向PR

精准面向资本市场及圈层人士进行融资造势。提前释放融资信息、宣传项目亮点、推广品牌形象,有助于提升项目在投资圈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利用创投媒体、主流媒体可触达不同的圈层及效果。知名媒体报道的门槛较高,需要项目展现足够的吸引力和强大的pitch技巧。

 

初步沟通阶段

05 BP投递与投资人接洽

筛选符合赛道、投资阶段和资金属性的机构,切忌海投、盲投。投资人初步沟通应使用简版材料,以高效确认意向为主。如果投资人感兴趣,会约创始人进一步交流。对接投资人的级别越高,对项目推进越有利。

06 项目路演及沟通

初次项目介绍,形式不限于线下交流或线上路演。创始人或高管使用详细版BP进行全面阐述,应答投资人关心的问题。初次见面的成效非常重要,建议提前打磨演讲逻辑,做好应答预案。过程中可进一步了解机构的出手风格、项目布局、决策流程等问题,判断与项目的匹配度。

07 前期尽调

如果初步进展顺利,投资人将进行较为粗略但全面的调研,判断项目是否可以达到内部立项标准。该过程有相当非正式且高频的访谈与资料沟通,如涉及保密信息应前置签署保密协议(NDA)。投研团队将基于项目资料、行业研究结果,在数周内决定是否推进立项。

08 签订投资意向书(TS)

如果立项通过,在尽调开展之前,双方将就投资核心框架达成共识,如投资金额及估值、投资人权利、交割先决条件等,先谈好再继续。该协议不具有约束力,但可以反映机构的预期和态度。涉及到条款和重大原则事项,必须经过高管和专业团队的全程把关。

 

深度推进阶段

09 配合尽职调查

分为业务尽调、财务尽调和法务尽调。投研团队主要负责业务尽调,期间创始人及高管、关键部门、上下游供应商/客户有义务配合投资人的深度访谈。部分机构会委托第三方专业会所律所承担财务和法务尽调工作,开展现场核查。机构后台设有风控部门,协调和把控各风险项。

尽调全流程可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不等,主要看资料整理、研究、核查的工作量。复杂项目经历多轮资料补充、情况说明,非常常见。企业务必提前准备融资数据包,协调好各方时间。

投研团队将基于尽调结果,撰写投资建议书,供内部投决会审阅。少数机构会将材料撰写“外包”给企业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资深经验的写手。

10 确定交易结构

投决会通过后,将依据TS和尽调结果,调整和确认最终的交易架构。例如增资或增资+转让,核心是价格和治理结构。项目估值较高,部分老股转让能有效降低综合成本。老股东比例的目的性调整有利于新治理结构的形成。

11 条款谈判

针对增资协议(SPA)和股东协议(SHA)具体内容进行协商,二者互为补充。

SPA侧重于交易本身以及交易的实现,约定估值、投资方式、交割条件、付款安排、陈述与保证、违约责任等。其中交割条件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顺利拿到钱。SHA侧重于约定各方权利义务、公司治理、退出机制等长期安排。对赌和回购条款是核心问题,需谨慎对待。多轮融资企业容易在优先权等条款上陷入新旧股东角力、影响融资推进的困境,应在投融资专业律师协助下处理,避免损害公司利益。

12 签订投资协议

SPA和SHA协议轮签,配套相关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公司章程、承诺函等文件签署。

13 打款交割

在满足协议约定的交割条件的基础上,收到投资人一次性或分期支付的投资款,完成工商变更、相关部门登记备案等全流程。

 

融资后阶段

14 投后管理

通过委派董事、监事(如有),定期收集财务报表和经营数据,投资人享有部分经营决策权、知情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业务线索、资源对接、人才引进、管理培训等投后服务。企业发展不及预期时,则面临触发估值调整或回购条款。

15 退出

常规退出方式包括IPO上市、并购、老股转让、回购以及清算。IPO是主要途径,并购和老股转让属于偶发,企业若经营不下去也会丧失回购能力。退出路径是投资人极为重视的问题,应当积极筹划,给予明确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