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创投行业的资金来源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目前国资出资的比例占到了80%以上,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地方产业母基金遍地开花,而美元基金则逐步退出、其他市场化基金也大幅萎缩,可以说行业已经迅速完成了“国产替代”。
国资LP的投资逻辑也非常简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招商引资和返投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杠杆,来帮助本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对国家当下支持的战略产业进行定向扶持,满足大政方针的需要。对财务回报的倍数和周期要求则相对宽容。
国资LP的态度,决定了GP们找项目的策略、决策流程、甚至是服务模式,都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这里面的种种问题也在慢慢浮现,我们不去抱怨,重点是要找出对创业公司的影响是什么。
首先,想要获得国资LP的青睐,就要做好项目落地的准备。落产能才是核心,反投比例也有较高要求,约在1:1-1:2之间。这就导致GP更偏好硬科技等固定资产投入较高的赛道和企业。
第二,由于国有资产不能流失,换言之就是不能投亏了,因此国资LP普遍会有比较严苛的回购要求(甚至存在无限连带的情况),回购利率约在6%-15%之间,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好处是期限拉的比较长。
第三,一些不可控风险在增加,比如国资内部流程缓慢、监管趋严导致的出资延误;因为反投指标未达成、项目不符合要求等等各种原因,导致后续不出资、甚至严厉追责等,这些情况是可以想见的。
现在已经传出有某国资LP单方面退伙,要求GP和被投企业无条件配合其随时随地退出等情况,而且将来有可能变成新的惯例。
所以,国资LP的钱,想拿不是那么容易,拿到了也非常烫手。那么我们创业公司该怎么应对呢?
基于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我想提醒企业家、创始人们要特别注重融资战略的规划。
第一步应该在融资之前先问问自己,本轮融资的现金流可以支撑多久、有没有真实的落地需求和反投计划去满足考核要求、能不能应对以上不确定性对经营的影响。简单说就是扪心自问,这个钱必须拿吗?接得住吗?可以不拿吗?
如果答案是必须拿,那么第二步,希望大家要提前考虑好退出路径。我们前面提到了,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太大,虽然LP嘴上对项目回报的要求不高,但实际上对项目综合的要求非常高,尤其关注退出问题,这方面要有一个妥善的安排。
第三是要确保融资节奏的连续性。因为一旦开始融资了,就要一轮轮走下去,绝不能虎头蛇尾。A轮拿某地方资金落总部,B轮拿某地方资金落产线,C轮拿什么类型的资金、目的是干什么,都要提前思考和布局,否则断链的风险很大。
第四,如果以上问题都有办法解决,那就在核心条款上多为自己争取利益。所谓回购和连带责任是创始人最大的风险,甚至高于对堵,但其实这中间还是有大量的缓冲地带可以争取。
总体上看,创业公司必须要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比往常更加注重融资规划和落地执行,才更有把握拿到投资。